乳牙拔除是儿童口腔常见的外科操作,虽然相较于恒牙拔除过程较为简单,但因患儿抵抗力较弱、口腔卫生维护能力差,加之乳牙解剖结构特殊,术中及术后感染的风险依然存在,有效避免乳牙拔除过程中的感染,对于术后恢复、局部组织修复以及患儿整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感染风险的来源
乳牙拔除术中感染可能源自多个方面,主要包括:
术前口腔环境不洁:儿童口腔内易积聚食物残渣,若患有龋齿、牙龈炎或其他口腔感染,术中操作易将病原菌带入拔牙创口。
手术操作不规范:器械灭菌不彻底、手术操作粗暴或未遵循无菌技术标准,均可能导致局部细菌污染。
术后护理不当:术后未能有效控制患儿进食、含口、舔创等行为,创口暴露在细菌环境中,也容易引起继发感染。
患儿个体差异:部分儿童存在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系统性疾病等情况,也可能增加感染几率。
二、术前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全面评估口腔及全身状况
医生需对患儿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和口腔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龋齿、牙髓炎、牙龈炎等感染源,必要时推迟手术并先行处理相关疾病,同时关注患儿有无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先天免疫缺陷等,这些疾病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
(二)加强术前口腔清洁
建议在拔牙术前1–2天加强刷牙、使用儿童专用漱口水,术前可行温盐水漱口或使用含氯己定的消毒液对口腔进行清洁,手术当天应确保患儿空腹状态,避免术中呕吐造成误吸。
(三)术前抗菌预防
对感染高风险患儿,医生可根据个体情况酌情使用术前预防性抗生素,尤其是曾有术后感染史、抵抗力低下或患有心脏病等高风险群体,但必须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耐药性问题。
三、术中操作规范
手术操作过程是避免感染的直接环节,必须确保以下规范: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所有器械必须彻底灭菌,术者应佩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等标准防护用品,操作区域使用无菌巾布覆盖,若术中器械有疑似污染,应立即更换备用器械,不得重复使用。
(二)温和精准的手术操作
由于乳牙根吸收不完整、牙槽骨稚嫩,医生需控制拔牙力度和角度,避免牙槽骨撕裂或牙根折断,手术过程尽量缩短时间,减少创伤面积,术后应仔细清理创口残留组织,防止腐败物残留导致感染。
(三)创口处理
拔牙完成后应对创口进行适当压迫止血,不主张立即缝合,避免封闭污染,必要时使用碘伏棉球压迫止血,并指导患儿不要频繁含口,以利于血凝块形成,防止干槽症发生。
四、术后护理管理
术后正确的护理对于防止继发感染至关重要:
(一)饮食管理
术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24小时内应避免热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推荐温凉流质或软质饮食,如米糊、蒸蛋、稀饭等,减少对创口刺激。
(二)口腔卫生维护
指导患儿术后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剧烈刷牙或用力漱口,术后48小时内可用淡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液温和漱口,对年龄较小不能自理的患儿,家长需协助清洁牙齿并观察创口恢复情况。
(三)行为管理
应告知患儿术后不可用舌头舔创、吸吮伤口或将异物放入口中,家长要密切关注患儿是否出现持续性疼痛、肿胀、发热、口臭等感染迹象,一旦发现应及时就诊。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
一般情况下单纯拔除乳牙不需常规使用抗生素,如术中创伤较大或伴随炎症,可遵医嘱短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等,但应严格控制疗程与剂量,避免抗药性问题。
五、医患沟通与健康宣教
儿童患者依赖家长护理,术后恢复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因此,术前术后加强医患沟通和健康教育极为重要:
①、术前向家长说明拔牙的适应症、注意事项及术后可能的不适反应;
②、术后提供书面或口头护理指引,帮助家长掌握正确护理方法;
③、提供随访时间安排,鼓励家长按时复诊,确保创口正常愈合。
六、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以下特殊情况,应采取个体化防感染措施:
反复感染的乳牙:应先行根尖区消炎处理,待炎症控制后择期拔除;
颌骨囊肿伴随乳牙拔除:需行病损清创,并做病理活检,术后口服抗生素;
系统性疾病患儿:术前应取得内科或儿科协助评估,对感染控制要求更高;
多颗乳牙拔除:不建议一次性操作,应分次进行,防止创面大面积暴露。
提示:
乳牙拔除术是口腔科常见的小型手术,但其操作及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感染风险不可忽视,通过术前科学评估、术中规范操作、术后细致护理,配合家长充分参与管理,可大大降低感染率,促进创口愈合与患儿健康成长,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对牙科医师及患儿家长的感染控制意识培训,以实现安全、高效的儿童口腔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