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病因复杂,涉及皮脂分泌、马拉色菌增殖及宿主免疫反应,临床表现为红斑、鳞屑及不同程度瘙痒,面部累及常给患者带来明显困扰,治疗首要以外用抗真菌药物、短程低效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为主,结合皮脂调节及低刺激性护肤措施以维持缓解期。
彩光(强脉冲光)通过可选择性光热作用作用于皮肤中的色素和血管成分,被广泛用于色斑、血管病变与皮肤年轻化,近年文献报道彩光在油脂调节、痤疮及部分表浅炎症性疾病中的潜在益处,但其在脂溢性皮炎中的应用尚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以小样本研究和病例系列为主。
安全性评价的核心在于病灶的活动性:在皮损处于活动炎症期或存在明显红肿、渗液、糜烂时,任何光电类治疗均可能通过热刺激或屏障破坏诱发病情加重或并发感染,因此,活动期脂溢性皮炎不宜直接接受彩光治疗,应优先规范控制炎症与真菌负荷,使皮肤达到相对稳定后再评估是否适合光疗。
治疗流程上建议由皮肤科医生评估病情,并在明确炎症处于缓解或被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小面积试点照射以观察个体反应,光参数应从低能量、合适滤光片和脉冲宽度设置并逐次递增,同时严格防护眼部与黏膜,术中注意皮肤冷却与即时处理不适反应,术前应停用可能增加光敏性的药物或外用制剂,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短期红肿、色素沉着或灼伤等不良反应,多数不良事件为短暂性,但存在个体差异,色素沉着风险在色素沉着倾向人群中须谨慎评估。
既往研究显示,在部分经稳定处理的患者中,彩光可改善皮肤油脂分泌与表面微生物环境,从而对症状可能产生辅助改善作用;但此类证据多为小样本或联合治疗研究,不能作为普遍推荐的一级治疗手段,因此,彩光可作为辅助或个体化的美容修复选项,而非替代常规医学治疗。
临床实践建议包括:确诊与分期评估、以外用抗真菌与抗炎治疗稳定皮损、在稳定状态下由有经验的医师制定光疗方案、进行试点照射并随访观察、术后加强保湿与日常防晒及复诊监测,对合并其他皮肤病变或免疫抑制者应慎重对待,必要时与皮肤科多学科讨论。
患者在接受任何美容光学治疗前,应与主治医师充分沟通既往病史、过敏史及用药史;治疗期间应记录能量参数并拍照留存,术后随访以评估疗效与不良事件,出现异常应立即就诊并遵医嘱处理,并妥善保存影像資料备查以便管理。